网上衡阳群众活动:那些藏在手机屏幕后的暖心故事
清晨六点半,家住石鼓区的李阿姨像往常一样打开"衡阳群众"APP,突然发现社区河道漂浮着可疑油污。她熟练地拍照定位提交,两小时后环保局就派来了清污船。这个普通市民的举手之劳,正是衡阳网上群众活动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。
当市井烟火遇上数字政务
在衡阳老城区巷子里,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早餐摊主边炸油条边用手机举报占道停车,广场舞大妈休息间隙讨论社区APP新功能。自2020年全面推行"互联网+群众路线"以来,已有超过83万市民完成线上注册,这个数字相当于每4个衡阳人就有1个化身"云志愿者"。
三个改变生活的真实案例
- 校园安全防护网:2022年9月,某小学家长通过平台反映可疑人员徘徊,公安部门根据群众提供的连续7天轨迹数据,成功破获跨省诈骗团伙
- 雁峰区环保奇迹:3000名群众接力监测蒸水河水质,累计上传数据12万条,推动河道治理达标率从68%提升至94%
- 防疫"人机协同":今年春节返乡潮中,群众自发上传异常体温数据2371条,配合AI预警系统,将疫情响应速度缩短至2.8小时
数据背后的民生温度
项目 | 传统模式 | 群众参与模式 | 数据来源 |
治安事件发现时效 | 3-7天 | 2.5小时 | 衡阳市公安局2023年报 |
环境问题处理周期 | 72小时 | 9小时 | 生态环境局公开数据 |
民生诉求响应率 | 61% | 98.7% | 市政务服务网统计 |
技术如何接住人间烟火
在解放路开便利店的王老板最有发言权:"以前看到井盖破损要打七八个电话,现在拍个照就能自动识别责任部门。"这背后是全市整合的42个部门数据中枢,以及日均处理5万条信息的AI分拣系统。
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蜕变
在珠晖区东风街道,67岁的张大爷组了个"银发巡逻队",20位老人通过简单培训,每月能有效上报30多起安全隐患。他们的故事被拍成微电影《手机里的守望者》,在本地视频平台获得百万点击。
傍晚的湘江边,晚练的市民们手机屏幕不时亮起——或许是在查看刚提交的树木倒伏处理进度,或许是在为邻居家的狗吠扰民投诉点赞。这些星星点点的数字微光,正在编织着城市治理的新图景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