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心!免费送的保险背后藏着哪些猫腻?
上周在菜市场碰见张阿姨,她拉着我说:"小王啊,超市门口说办会员卡就送意外险,我拿了两份呢!"看着她高兴的样子,我赶紧提醒她要仔细看条款。现在这种"天上掉馅饼"的保险活动到处都是,可您知道吗?去年银保监会处理了237起与赠险相关的投诉案件呢。
一、你的信息可能正在"裸奔"
小区门口经常能看到摆着鸡蛋、抽纸的小摊,只要填个手机号就能领"百万医疗保障"。我表弟上个月就遇到过这种事——后来他的手机开始接到各种贷款电话,连孩子在哪上学都被人家说中了。
- 某知名超市2022年客户信息泄露事件,源头就是赠险活动收集的13万份个人信息
- 银保监会通报显示:61%的赠险活动存在过度收集身份证号、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
- 这些资料可能被转卖给网贷公司、保健品销售,比直接卖保险更赚钱
信息类型 | 正规渠道收集比例 | 赠险活动收集比例 | 数据来源 |
身份证照片 | 12% | 89% | 2023金融消费者权益报告 |
银行卡号 | 5% | 43% | 中国银行业协会 |
二、"免费"可能比收费更贵
我邻居李叔去年在手机店领了份"免费车险",结果今年续保时发现,他的商业险保费比市场价高了2000多块。保险公司说是因为他有"脱保记录",其实就是那个赠险到期后没及时衔接造成的。
1. 自动续保陷阱
很多赠险在到期前3个月就开始自动扣费,有消费者直到收到银行短信才发现被扣了598元/年的保费。更麻烦的是,这类保险想退保得去线下网点,电话客服永远在忙线。
2. 隐藏服务费
- 某平台"免费新冠隔离险"实际包含200元/次的理赔服务费
- 部分旅游赠险要求支付50-100元的电子保单工本费
三、真出事时才发现是张"废纸"
朋友小陈在健身房摔伤,想起之前办卡送的意外险。结果理赔时被告知:"您这个属于高风险运动,不在保障范围"。这时候才发现,合同里用极小字标注了"室内健身场所除外"。
常见免责条款 | 普通意外险 | 赠险覆盖率 |
三甲医院限制 | 15% | 82% |
地域限制 | 省内通用 | 仅限发卡城市 |
四、这些套路要睁大眼睛
最近有个新骗局特别要警惕——骗子冒充防疫部门送"隔离险",实际上是要你下载木马软件。还有那种扫码送航空险的,扫完直接跳转到山寨购票平台,已经有人被骗走机票钱。
- 要求下载不知名APP激活的
- 必须关注10个以上公众号才能领取的
- 以赠送保险为由收取押金的
超市的促销喇叭还在响着"免费送保险",我掏出手机给张阿姨看银保监会的风险提示公告。她拍着大腿说:"得亏问了你,明天就把那卡扔了!"其实啊,保险这事就跟买菜一样,看着光鲜水灵的,还得翻开底下看看有没有烂叶子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