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传统节日在小学画报里活起来
春分时节路过三年级教室,看见孩子们正用彩笔绘制清明团子。小美把艾草汁调成了荧光绿,旁边的男生捏着黏土青团非要塞给同桌尝——这份带着青草香的童真,正是节日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。
一、画报里的节气课
去年重阳节,向阳小学把茱萸香囊制作搬进美术课。孩子们在八开画纸上记录药材配伍:吴茱萸3克、薄荷2克、丁香1克,旁边歪歪扭扭写着"要给奶奶防感冒"。这些带着体温的手绘配方,比任何说教都动人。
- 立夏斗蛋活动:在蛋壳绘制二十四节气故事
- 冬至数九表:每日粘贴不同材质的"梅花瓣"
- 中秋月相图:用银色亮片标记朔望周期
活动形式 | 参与度 | 文化认知提升 |
传统手抄报 | 62% | 28% |
立体材料创作 | 91% | 65% |
(数据来源:《2023年全国中小学文化教育实践报告》)
二、当老习俗遇见新创意
元宵节最头疼的灯谜环节,红旗小学的老师们想了个妙招:让孩子把谜面画在灯笼上,用AR技术扫描呈现动态讲解。看着自己画的嫦娥在手机里翩翩起舞,连最坐不住的小霸王都瞪圆了眼睛。
三、走出教室的民俗课
谷雨采茶活动中,四年级学生带着自制的节气观察手册走进茶园。手册里夹着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标本,页脚还记着茶农伯伯说的:"雨水多时要给茶树打伞哦。"这些鲜活的生活智慧,正在画纸间延续。
- 清明前后:在校园角落设置"时令食材展"
- 腊八节:用五谷杂粮创作立体拼贴画
- 小满节气:观察麦穗绘制生长日记
四、让传承自然而然
去年端午让我印象深刻:孩子们用超轻粘土做龙舟,有个小姑娘悄悄在船底刻上爷爷的名字。她说这是"秘密动力装置",因为爷爷年轻时是真正的龙舟选手。这种情感连结,才是文化传承的根基。
看着操场边新换的二十四节气主题黑板报,春燕正衔着湿泥掠过。或许某天,这些画着传统节日的小画家们,会给自己的孩子讲奶奶的茱萸香囊、爷爷的龙舟故事,还有教室里飘着的那个春天独有的青团香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